□王大明
“十二五”以来,我市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根据人口数量、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适应社会结构快速变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区域间人口流动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待遇水平,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太仓市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社会保障各项政策,形成了社会保障“太仓模式”。在全国首创的“大病医疗保险”模式,为国家出台医保新政提供了先行案例。
(一)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截至“十二五”末,我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48.98万人,医疗保险覆盖57.16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了25.14万人,工伤保险覆盖了26.25万人,生育保险覆盖了25.48万人。新发放省标社会保障卡60余万张,初步构建起惠及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企业职工养老金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规范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企业职工人均养老金水平由“十一五”(2010年)末的1365元,增至目前2000元,居民养老保险目前月平均待遇水平为375元,其中参加居民补充养老保险月平均为506元。土地换保障人员月平均养老金1228元。构建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层医保体系,完善大病保障机制,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的住院结报比例达92%,医疗费用10万元以上患者的实际结报率超过80%。
(三)经办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
加强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实施社保经办“一窗式”服务,推出社保业务网上申报平台,全市4066家单位已使用了“CA认证”和运用“劳动保障网上业务”,业务量已占参保人员的92%。全面推进服务平台前移工作,推进村级经办服务四个“不出村”,打造“社会保障15分钟服务圈”。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已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站147个,全市16.9万退休老人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
太仓市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参保覆盖扩面乏力,保障功能发挥不足
虽然我市社会保障在政策层面上已实现全员覆盖,但缴费基数的过快增长,提升了企业和个人的社保成本,对于规模较小、利润水平不高、工资基数偏低的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普通服务业的企业,则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成本压力。加之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对社保缺乏重视,导致形成了目前规模企业未能全员足额参保、个私企业不想参保、弱势群体无力参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的出台,有相当一部分养老保险已参保满15年的灵活就业人员选择了中断缴费。
(二)基金运转压力加大,远期支撑能力薄弱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显、医疗保障待遇水平长期高位的特定模式,基金压力逐渐加大,已造成部分险种出现收不抵支、资金短缺的现象。比如工伤保险,由于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相当部分用于支付“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工伤治疗的医疗费”等,导致工伤基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三)经办队伍后劲不足,服务效能受到影响
目前我市在社保管理服务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经办人员比例不足。我市经办人员与参保人员的比例仅为1:7500,同时,经办人员总量却逐年萎缩,岗位人员抽调流出现象严重;二是编外职工发展空间受限。社保经办的编外人员为合同制职工,他们与在编人员同工不同薪,缺乏激励机制,个人发展空间有限。这些因素造成了经办队伍不稳定,青年骨干难以培养,业务梯队无法建立;三是乡镇社保经办队伍建设滞后。乡镇经办机构也存在人员年龄和文化结构失衡的现象。长此以往,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保经办信息化、专业化的发展。
(四)信息建设瓶颈凸显,机制运行受到制约
我市在信息化的探索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经办工作人工操作问题。随着新政策和新业务不断出台,各系统、各模块之间信息预警的要求不断增多,经办系统的调整修改却存在周期长、难度大、产生关联性差错等弱点,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经办工作中存在人工操作,产生基金运行的安全隐患;二是信息资源充分共享问题。与全国其他省市之间,包括同一统筹区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有待提高,关联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极大影响了社保经办效率和水平,浪费了社会资源。
进一步优化太仓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从我市人口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的实际出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要在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激励约束功能,注重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确保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平稳运行。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到2020年,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契合,构建人人享有基本保障、保障项目基本完备、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制度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服务高效便捷、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三)主要举措
1.实施积极财政引导,提高基金运行质量
“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将逐步改变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发展格局,稳步推进制度整合,统筹层次的提高及待遇的同步增长。
(1)研究落实财政补贴份额。在此背景下,我市将积极探索实践制度优化的新途径。要抓紧弥补过去改革的欠账,防止出现社会保险制度财务不平衡情况。增加社保储备基金的收入来源,扩大基金储备率,明确政府的财务“兜底”责任。对基本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保险种可能发生的收支缺口提供支付担保。通过社保基金的自养运作和积极的财政补贴,实现土地换保障和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稳步增长,遏制不同制度之间待遇差距扩大的趋势。
(2)加大特惠政策倾斜力度。客观上,我市存在着因为残疾、疾病等情况成为贫困人员的群体,还有“4048”年龄段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工作岗位不稳定,家庭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并且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偏重,在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时,对于参加社保有心无力。应对全市困难群体和处于困难边缘的人群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统筹予以政策倾斜扶持。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扶持体系,科学测算并落实财政补贴,实现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结合。
2.贯彻实施顶层制度,平稳推进政策衔接
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层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市在贯彻实施这些重大制度和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平稳推进社会保障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
(1)养老保险。一是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费率。科学测算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使社会保险成本和居民实际收入同步调整。同时,适当降低部分社会保险项目的费率,动态调整费率水平,适当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缴费压力;二是强化宣传扩大征缴覆盖面。保证公平性,兼顾“多缴多得、多劳多得”的激励功能。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社会保险知晓率和受众率;三是建立社保监察长效机制。利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平台实行信息化登记,开展社保基金专项稽核。
(2)医疗保险。一是规范管理制度。制订并完善对用人单位、定点单位、参保个人的医疗保险服务切实可行的规范性文件,提升医保管理形象,防止医疗保险基金欺诈现象发生;二是进一步理顺并完善医保待遇体系。调整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待遇比例结构,鼓励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事业的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医保付费方式制度改革,坚持“总额控制”,兼顾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参保人员各方的实际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付费方式制度。
(3)失业保险。贯彻落实上级失业保险费率调整相关政策,调整改革失业保险金计发办法,将失业保险的数量和发放时限与个人缴费基数、失业前收入、家庭未工作人数等因素挂钩,实现对失业者退休前收入的合理替代。
(4)工伤保险。目前太仓已实施“基准费率+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企业安全生产做得好,工伤发生率低,工伤保险费率就低,反之则高。下一步应审慎研究,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奖惩措施,鼓励企业做好工伤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和基金的支出。
(5)生育保险。配合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允许已经建立起生育保险关系或者有较长缴费记录的育龄期妇女享有各项生育津贴和孕产期费用报销待遇。在此基础上,研究调整生育保险费率,完善生育保险待遇享受机制,在保持基金平衡的同时适度扩大妇女相关生育保障水平。
3.加强社保监督管理,提高制度运行绩效
坚持“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追究”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基金监管,提高制度的整体效率。
(1)强化社保基金监管。一要持续改进完善内控制度。对社保业务经办进行风险评估,强化留痕监管,科学防范和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二要完善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加强对社保基金的分析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社保基金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不断完善社保基金预决算制度,探索基金安全运行的有效途径,增强基金管理的计划性、安全性和约束力;三要畅通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对社保人员纪律监督和举报投诉问责力度,畅通民意诉求,促效能建设提质提速。
(2)强化医保运行管理。一是建立定点单位智能数据挖掘系统,从源头上制止不合理医疗行为的发生,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进、销、存”管理的软件监管系统,最大限度地控制定点药店不规范服务行为的发生;三是强化医疗保险服务行为监管,把对定点单位的监管延伸到对定点医师的管理,建立医师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四是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监管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医疗保险内控机制。
(3)推进工伤认定“多部门联合执法”。针对现阶段工伤认定调查过程中“不仅相关部门不积极配合,到企业去取证有时甚至连大门都进不去”的现象,探索建立公安、交通、卫生、社会保障系统的“多部门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强对虚假案件的查办力度。同时,要完善工伤认定查处机制,强化工伤认定调查取证环节,有效提高工伤认定的准确性。
4.提升信息平台水平,推进社保延伸服务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信息化建设成为社保体系的重要保障和体现,各种信息手段和平台有效地延伸了社会保障的服务触角。
(1)前移服务平台。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使参保单位和广大群众能获得优质高效的社保服务。一是拓展网上业务。在现有经办业务的基础上,开拓新业务的网上经办,提升虚拟社保大厅与实体大厅相结合的经办效能;二是提高服务能力。健全办事窗口、配置办公设备、招用高校毕业生特岗经办人员、保障工作经费,确保社区社保经办人员安心工作,引导他们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三是简化办事流程。按照“能简化的环节一律简化、能省略的资料一律省略、能集中的业务一律集中”的原则,统一制定镇(区)、村(社区)两级经办点的社保业务办事流程,确保群众能够就近规范办理社保业务。
(2)共享信息数据。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分类、加工、存储、交换、发布等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利用有限的信息资源,统一技术标准,实现上级社保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间信息资源有效共建共享。一是加强部门内部合作。从人才、培训、就业、社保、维权的多方面信息共享,认真做好应保尽保;二是深化社保条线联网。推进跨部门协作,通过异地业务的开展,异地就医、网上退休资格认证、网上养老、医疗社保的转移,减轻经办压力,提高正确率和经办效率。
(3)强化养老服务。“十三五”时期,从国家层面将优化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通过优化现行制度安排、尽快推进相关制度整合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来提升公平性、互济性,保障可持续性。从我市来看,要让养老服务成为与养老保险并重的重要制度安排,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一要拓宽经费来源。政府财政、相关职能局、社会团体、规模企业应共同参与,形成“夕阳红”社会力量合力,发挥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同时整合社区护理服务资源,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确保这项工作的连续性;二要建设专业队伍。着眼于培植专业队伍,让社区养老服务专业人员有适中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队伍稳定性;三要持续推进文化养老。合理配置社区养老文化资源,推动社区培养不同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动社区养老文化向高水平发展。探索建立竞争机制,提高社区文化创新和发展水平,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4)拓展医保账户功能。我市将防病保健理念引入医保,推行医保“阳光健身卡”,医保部门将一定额度的医保账户结余资金直接转入健身卡用于个人健身,已经起到了很好作用。接下来,要根据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多方面探索,做到拓展医保功能与有效解决困难群体的医保问题相结合,与发挥医保基金的共济功能相结合,与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导向机制相结合,引导参保职工从治病到防病的观念转变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巩固“全民医保”成果,让参保人员更大程度受益于医疗保障制度。
(5)引导“工伤康复”工作。在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框架下,加强引导工伤康复,利用现代康复的理论和技术,为工伤人员提供康复服务,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其生理功能和职业劳动能力,促进其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要建立业务运行机制,积极促进并帮助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职工得到系统的工伤康复,尽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能够恢复工作的能力,重回工作岗位,为社会发挥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太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