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太仓人才网




-> 人才风采 -> 人才风采 找资讯

篾匠 一门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发布时间:2018-09-04 阅读次数:  


篾匠

  一条篾席日夜赶工需要8天  能用60年

  □本报记者  张瑜  文/图

  篾席、竹篮、晒匾、簸箕无处不在的篾制品,曾是一代人记忆中的“乡愁”。也许在父辈儿时,篾匠还是一份体面且可养家的职业,而今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近日,记者在璜泾乡村深处,觅得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篾匠,依旧操持着这门老手艺。简陋的工作室里,一条条篾丝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株株原本坚韧的竹在一道道工序中完成了形与质的转化。

  ■一条篾席源自900根篾条8天手工打造

  他叫史福元,15岁从祖辈手中接过篾匠手艺,与竹子已经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如今早已不靠此吃饭,支持他的是对这门手艺的不舍。时至炎夏,经常有上海来客,到村里游览、垂钓。偶然一天,一位上海人发现了老史编制的篾制品,非常感兴趣,立刻下单订制一条篾席。“篾席可比一般用品费工多了,紧赶慢赶也要8天时间。”老史告诉记者,手工打制一条1.8米宽的篾席,从选竹料开始,要经过砍、锯、切、剖、磨、煮、编、织等多道工序。老史介绍说,劈篾是最重要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竹子劈开,一根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拆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然后再根据需要把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做篾席必须用青篾丝,韧劲足,弹性好,不仅舒服还耐用。”老史一边操作一边介绍。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根根粗大的毛竹,在篾刀的一进一退中,剖出不同的篾片,再剖成篾条,每一个简单动作都透露着老史多年练就的高超技艺。在篾匠的行当中,功夫全在剖篾上,把篾片剖成篾条,厚度不足5毫米的篾片还要开个五六层。 

  劈好的青篾细如发丝,不仅要手工打磨,还要经过大锅熬煮来加强竹篾的强韧特质,编出的篾席光滑柔韧。据了解,一条篾席需要900条长约3米的青篾,依靠一双巧手将所有竹篾通过纵横交织汇聚成一抹舒适的清凉。“从竹到篾工序多,但更辛苦的是编篾。”老史介绍说,编篾必须蹲在地上,不能坐也不能站,脚随手动,编篾席这样的大项目,在地上一编就是一天。普通人蹲一会儿就会脚麻,老史却早已习以为常。

  ■祖传手艺难觅接班人

  老史手工打造的篾席,还考究地包边,边缘处自己设计编制花纹,结实又美观。“要是保管得当,用60年都不成问题。一条篾席也可睡到老,越睡越清凉。”老史笑着说。顾客把老史的手工篾席带到上海,很快老史的手艺就得到积极反馈,前后又增加了10张“订单”,“单子多了有些就推掉了,怕来不及做。”老史很实在,手脚勤快,却从不愿为了产量牺牲质量。“这是祖传的手艺,可不能砸了招牌。”

  他告诉记者,如今全太仓的篾匠可能一只手都能数过来,且都是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门活。“因为辛苦,赚的也不多。”老史的十根指头像树根一样粗糙,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刮伤的痕迹,一层又一层。“不被竹子刺上百次千次,是学不成这门手艺的。”老史说。 

  据了解,如今各种篾制品不愁销路,可以当做日用品,也可以收藏装饰,不少人购买是因为情怀,过去人们嫁娶喜事,嫁妆中也不能少了篾器。如今,向往返璞归真的人们又开始青睐这些老物件,一件篾制日用品也能卖近百元,但编制打磨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算下来人工费可能不如在工厂打工。老史说,家里子女都不愿再干这个,过去也收过徒弟,可都因为受不了苦半途而废了。时过境迁,老史这一辈之后,祖传的篾匠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这一门曾经给人们生活带来幸福感的手艺,未来的路在何方?

人才风采 (最近更新)

正在打开...
【提出建议、反馈错误,得红包奖励】

微信扫码访问获得更好体验
【营业执照、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刷新

返回